作為寶寶成長的必需品,按時按量接種疫苗,依舊是每位媽媽必備的技能。但是關于寶寶打疫苗,并不是想打就能打的,也要注意寶寶自身的體質。根據實際情況來確定寶寶打疫苗的時間和量,才能有效的提高寶寶疫苗的效果~ 小編認為,關于疫苗的問題基本可以分成以下5類: 一、接種疫苗時間 寶寶接種疫苗是不能提前的,因為部分疫苗之間要有一定的間隔周期,疫苗接種好后,寶寶體內產生抗體需要2-4周時間,這期間再接種會加重免疫負擔,第二針強化一般是為了保持寶寶體內抗體濃度,而且打疫苗也和不同月齡嬰幼兒的發育情況有一定關系。 接種疫苗盡量準時,實在要推遲的,也要把推遲的時間控制得盡量短,一般接種疫苗推遲不超過1個月較好。寶寶在接種疫苗后要在接種醫院或衛生院觀察20~30分鐘,在此期間,寶寶無任何異常才可離開。 寶寶接種疫苗時間表 二、接種疫苗方式方法 因為需要接種的疫苗品類很多,前后時間不一,于是就會有能否“混合接種”或者“連續接種”的疑問。 過去認為,幾種預防疫苗同時接種可能互相影響,甚至使接種后反應增強,因此有些地方規定,兩種死菌苗或死疫苗的接種之間必須間隔2周,兩種活菌苗或活疫苗的接種之間必須間隔4周。 但是新的研究表明,并不是所有疫苗都不能同時接種。例如,在服脊髓灰質炎(骨科、傳染科)糖丸疫苗的【同時接種】卡介苗或“百白破”類毒素混合制劑,非但不會影響免疫力的增加,而且還可使反應不加重。 不過為了保證安全,兩種或兩種以上制劑不能同時應用在同一部位。 三、寶寶生病能否接種疫苗? 不能,或者強烈不建議。疫苗接種最好是在孩子完全健康的狀態下才進行。 寶寶如果有發燒、腹瀉、濕疹嚴重的病情,此時不要接種疫苗,可以將疫苗接種時間往后延期。 如果孩子生病一直沒好,就不要考慮時間問題了,不管疫苗接種時間過去多久了,在沒有得到醫生允許之前,一定不要接種疫苗。 四、寶寶接種疫苗后發燒正常嗎? 一部分寶寶在接受疫苗后,會出現發燒或者酣睡現象。寶媽們此時最好給寶寶多喝水,做好物理降溫,這類現象一般都會在三天內自然消退。如果超過三天依然沒有好轉,可帶寶寶咨詢兒科醫生就診。 五、接種疫苗后能不能洗澡護理? 謹慎一些考慮,一般建議接種后1天內不要洗澡。 這是因為疫苗本身就是病毒或病毒致病病原部分,雖然滅活,但人體仍然會起免疫反應,此時洗澡容易感冒降低免疫力,從而免疫失效。 其次可以避免打針部位弄破,沾水后感染。 再次要讓寶寶多休息,接種后2-3天內避免劇烈運動,少逗孩子。 最后是要看護好寶寶,讓寶寶不要撓抓針眼處,保證打針部位的清潔,防止細菌感染。 當然,在寶寶打完疫苗時,各位寶媽也要非常的警惕,為了讓疫苗的作用發揮得更好,一定要注意做好護理哦~ |
各位寶媽都知道,給寶寶打疫苗可以提高寶寶的抵抗力,減少寶寶疾病的發生。但其實,每個寶寶的體質都不一樣,你要把自己寶寶的特征完全熟悉之后才能選擇打疫苗。下面就來看看寶寶疫苗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吧! 什么情況下不宜接種? 有過敏史的寶寶 ①對牛奶過敏的寶寶不能打脊髓灰質炎疫苗 如果喝牛奶后嘔吐、腹瀉、腹痛,應及時化驗以確定是否牛奶過敏。脊髓灰質炎糖丸疫苗中含奶油成分,對牛乳過敏者應禁服,可接種脊髓灰質炎液體疫苗。 ②雞蛋過敏的寶寶不能打流感疫苗和麻疹疫苗 寶寶吃雞蛋后出現口周紅腫、身上起疹子等癥狀,可能是雞蛋過敏,不建議接種麻疹、麻風、麻風腮、流感疫苗、狂犬疫苗等。因為這幾種疫苗都是將毒株種到雞胚中培養制成。由于流感、麻疹、風疹、流行性腮腺炎都可經飛沫傳播,建議不能注射疫苗的寶寶少去公共場所,避免被傳染。 總之,如果寶寶有任何過敏史,特別是有哮喘、 濕疹、蕁麻疹的寶寶,在接種疫苗后很容易發生過敏反應,因此家長一定要提前告知接種門診的醫生,由醫生判斷是否接種疫苗。如果寶寶接種疫苗后發生嚴重過敏反應,應當及時就醫,并且不可再次接種相同疫苗! 有以下特定疾病的寶寶 ①有先天性免疫缺陷、免疫功能低下的寶寶不宜進行疫苗接種,尤其是活疫苗; ②有嚴重肝臟、腎臟疾病以及結核病的寶寶,也不宜進行疫苗接種; ③有惡性腫瘤或正在接受化療的寶寶不能接種減毒活疫苗,部分疫苗可以選擇滅活疫苗替代; ④有嚴重佝僂病的寶寶不宜接種脊髓灰質炎疫苗(也就是預防小兒麻痹的糖丸疫苗); ⑤有中樞神經系統性疾病的寶寶,如:大腦功能發育不全、癲癇、高熱驚厥、抽風病史、腦炎后遺癥等均不宜進行疫苗接種。特別是百白破混合制劑、乙腦和流腦疫苗。 寶寶接種疫苗注意事 接種疫苗前,要保證寶寶無嚴重濕疹、感冒、發燒等病癥,要在寶寶身體、精神狀態良好的情況下接種疫苗。假如因生病推遲接種,可按照推遲時間的規律,將今后接種疫苗時間統統推遲。假如推遲一周,那么以后的疫苗全部推遲一周。 接種疫苗前給寶寶簡單清洗一下身體,保持皮膚的衛生,不要穿過于緊的衣物,提倡寬松舒適。 假如寶寶有急性疾病、過敏情況、先天性疾病、遺傳等情況,要在接種前告知醫生,醫生可以準確判斷此類疫苗寶寶能否接種。 疫苗接種后一定要留觀30分鐘,無不良反應才可離開。 口服脊髓灰質炎疫苗后30分鐘內不可喂奶或熱的食物。 接種疫苗后,接種部位出現輕微的紅腫熱痛是正常的,一般無需特殊處理,可采用干凈的溫毛巾局部熱敷,1-2天即可消退。 接種疫苗后要多喝水(促進血液循環)、注意休息(有利于抗體形成)、不做劇烈運動、不吃辛辣油膩食物增加寶寶腸胃負擔。 每種疫苗給寶寶帶來的不良反應均有所差別,接種疫苗前,家長要咨詢工作人員其不良反應,如果出現不符合且嚴重的不良反應,要及時讓醫生采取措施。 免疫缺陷兒童不能接種活疫苗。 接種任何一種疫苗后都可能發生或多或少的反應,沒有疫苗可以保證不發生接種反應。針眼處紅腫、觸痛是最常見的局部反應,發燒和哭鬧則是最常見的全身反應,不必過于擔心,一般2~3天可自行恢復不需特殊處理。如接種3天后癥狀依舊,并出現高熱、哭鬧異常或伴有其他全身癥狀應及時就醫,并給予對癥治療。 特殊情況要特殊對待,如果寶媽發現寶寶有以上情況,千萬不要給寶寶隨意打疫苗哦~不然會對寶寶產生不利的影響,相信每個寶媽都是細心的媽咪。一定會照顧,呵護好自己的寶貝~ |
寶媽都知道,寶寶打疫苗可以預防感冒以及各種疾病,但是疫苗不是隨隨便便就可以打的哦~首先要搞清楚寶寶自身的狀況,根據自身狀況來確定是否需要打疫苗。所以說,打疫苗并不是對每個寶寶都好的,這個也需要看寶寶的個人體質。 疫苗分為一類疫苗和二類疫苗。 一類疫苗:(兩個關鍵詞:強制、免費) 這類疫苗是最為常見疾病的疫苗,國家規定寶寶們都要接種,且由國家免費提供。包含卡介苗、乙肝疫苗、脊髓灰質炎糖丸疫苗、百白破疫苗等。后面將附表格逐一說明疫苗的接種時間。 二類疫苗:(兩個關鍵詞:自愿、自費) 二類疫苗是自愿選擇自費接種的,如滅活脊灰疫苗、水痘疫苗、肺炎疫苗等。二類疫苗作為一類疫苗的補充,家長們可根據家庭經濟情況和寶寶的身體情況,自主選擇接種。如果寶寶體質比較弱,免疫力差,可以選擇接種流感疫苗和肺炎疫苗;如寶寶即將上幼兒園,建議接種水痘疫苗、甲肝疫苗(甲肝滅活疫苗)。 一類疫苗接種的時間表 最后,家長們接種疫苗要注意以下幾點: 一、遇到這幾種情況就不要去打疫苗了 1、患有化膿性中耳炎;要接種的部位有嚴重的皮炎、牛皮癬 、濕疹及化膿性皮膚病; 2、有嚴重的心臟病(患有先心病但心臟功能好的可以除外)、肝臟病、腎臟病、結核病;有神經系統疾病(如癔病、癲癇、大腦發育不全等癥); 3、重度營養不良、嚴重佝僂病 、先天性免疫缺陷,以及有過敏體質及哮喘 、濕疹、蕁麻疹; 4、正在發燒、體溫超過37.5℃的寶寶,患急性傳染病或痊愈后不足2周、正在恢復期的;5、正處于不舒服,有嘔吐、腹瀉和咳嗽等癥狀時,需征求醫生的意見; 6、空腹饑餓時不宜打疫苗,以免發生低血糖等嚴重反應。 二、疫苗前后注意事項 1、接種前一天,要給寶寶洗澡、換干凈的衣服,接種部位保持皮膚清潔干爽,避免寶寶劇烈活動。 2、避免寶寶吃有刺激性的東西,如大蒜;要多喝開水、吃水果蔬菜。 (接種糖丸即脊髓灰質炎減毒活疫苗糖丸時,前后半小時內都不能吃奶、喝熱水。) 2、在寶寶接種后,需留院觀察30分鐘,家長們注意觀察寶寶情況,并積極向醫生了解疫苗情況,并詢問該種疫苗接種成功的癥狀等。 3、接種后幾天,家長們要注意觀察寶寶的身體情況,查看寶寶是否出現異常狀況,如紅腫、發燒、疼痛哭鬧等。 對了,如果有紅腫,家長們可以對紅腫處熱敷(記住卡介苗不需要哦),也可以用土豆片貼在紅腫部位,但要避開針眼。 好啦,今天就講這么多啦,為了讓寶寶健康快樂的成長,請家長們要讓寶寶及時打疫苗,打該打的疫苗,同時要嚴格遵守注意事項哦。祝寶寶們都能健康快樂的成長。 |
寶寶打疫苗是提高抵抗力,防御疾病的最有效方法。但是寶寶在打完疫苗后,可能出現一些問題導致影響到疫苗的效果。所以媽媽必須注意一些問題,規避其不利的影響,將效果做到更大化。相信這也是每個媽媽替寶寶打疫苗的初衷。 小寶寶能耐受疫苗嗎? 寶寶接種疫苗,俗稱打預防針,是保護寶寶少受或不受某些傳染病侵害的有效措施之一。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或心存疑慮的家長也不在少數。 疫苗都是由病原微生物及其代謝產物制成的,經過人工培養繁殖,使其喪失致病能力,但仍舊保留了免疫原性。于是,不少家長擔心,寶寶小小年紀能夠耐受嗎? 這種擔心不是毫無道理,也不僅限于國人,在歐美諸國同樣存在著這樣的疑慮。為此,美專家們專門做了多種免疫接種的專題研究,結論是:從出生時候起,嬰兒就能夠應付免疫系統的諸多挑戰,包括多種疫苗。 據專家解釋:“幾十年來,推薦的兒童疫苗數量猛增,2歲前一般要接受11種疫苗,打20針,故越來越多的父母擔心嬰兒無力安全應付這些疫苗,或者懷疑這些疫苗可能損害嬰兒的免疫系統。但我們的研究表明,嬰兒的免疫系統并不像人們想象的那么脆弱,疫苗根本不會削弱嬰兒的免疫系統,反而會增強嬰兒防范嚴重疾病的能力。” 接種前后要注意什么? 1.寶寶打預防針之前,家長要給寶寶洗洗澡,換上干凈衣服,向醫生說清楚寶寶的健康狀況,經醫生檢查認為沒有接種“禁忌癥”方可接種。 2.打預防針后,寶寶要避免劇烈活動,家長要注意觀察,如果寶寶有輕微發熱反應,一般在1~2天就會好,如果反應加重,應請醫生處理。 3.在飲食方面,民間流行一些不妥的做法,如:主張給寶寶吃些小魚、小蝦或香菜之類的“發物”,意在讓預防針“發”出來以取得療效。另外一些家長則主張“忌口”,這也不能吃,那也不能吃,生怕干擾了預防針的效果。 其實,預防針一般是由滅活疫苗或活疫苗制成的,其免疫作用是靠它的抗原作用刺激身體,產生能殺滅或抑制病菌或病毒的抗體來完成的,只要抗原達到一定數量,身體內就會產生足夠的抗病力,達到有效的預防傳染病的目的,因此,即使吃“發物”也起不了什么作用。至于“忌口”(如不能吃雞蛋、魚、水果等)更沒有道理,因為打預防針與生病不同,注射疫苗后獲得的抗病作用主要體現在抗體的質量上,而抗體實際上是一類特殊蛋白質,若能多吃點蛋、魚等蛋白質含量豐富的食物,使體內制造抗體的原料增多,反倒可以提升免疫力。若片面聽信傳言,造成寶寶體內制造抗體的原料缺乏,反而削弱了預防針的功效。 預防針多打好還是少打好? 過多地注射疫苗,不僅不能使寶寶獲得應有的抗病力,反而可能使免疫力降低,甚至無法產生免疫力,醫學上稱為免疫麻痹。如同我們進餐,本來吃300克食物就夠了,獲得的營養足以維持機體的正常運行,若為了多獲得營養而拼命多吃,吃上500克甚至上千克,表面上看吃入的食物多了,但實際上獲得的營養并不會成比例地增長,反而因加重了胃腸的負擔,導致消化不良而減少了營養素的吸收,得不償失。 另外,各種疫苗確系用病菌、病毒及其產生的毒素制成,雖然經過殺滅和減毒等特殊處理,但仍會有一定毒性,接種后可能發生一些反應。尤其是在制作過程中,不可能將培養細菌或病毒生長所用的物質完全清除掉,這些殘留物質可能引起過敏反應,輕者出現皮疹,重者發生休克。這種過敏反應的發生往往隨著打針次數的增加而增多。為避免發生意外,應在不影響免疫力的前提下,盡量減少接種次數與注射數量。 接種疫苗太少的話,正如進餐一樣,沒有一定的數量保證,身體很難獲得足夠的營養,同樣不是明智之舉。 正確之舉是嚴格遵照計劃免疫程序進行,因為計劃免疫程序是科學家們通過大量科學試驗而制定的,不要隨意更改。如:寶寶出生時注射卡介苗與乙肝疫苗,2個月時服用脊灰疫苗,3個月時注射百白破三聯疫苗,8個月時接種麻疹疫苗等等。既不要漏打或少打,也不要多打。只要我們堅持這樣的“方針”,完全可以避免接種疫苗的某些副作用而盡收其利,保護寶寶免受傳染病之害 乙肝疫苗能與其他疫苗同時接種嗎? 一般來講,嬰兒可以同時在不同部位接種兩種疫苗。目前大多數專家認為:乙肝疫苗與流腦疫苗、卡介苗、白百破三聯疫苗、寶寶麻痹疫苗及乙型腦炎疫苗等可同時接種,不會產生相互干擾的作用。但注射乙肝疫苗最好避開麻疹疫苗,因為目前尚不能排除乙肝疫苗與麻疹抗體產生的作用,可能會影響麻疹疫苗的接種效果。 如何判斷疫苗接種后的效果? 預防針的效果家長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觀察: 1.觀察打預防針的部位有沒有變化。由于接種疫苗后,疫苗中的病菌、病毒要在體內生長繁殖,才能刺激機體免疫系統產生免疫力,所以,注射部位常會發生某些反應。以卡介苗為例,接種2~3天后,打針的部位皮膚略有紅腫,并很快消失,兩周左右局部再次紅腫,并破潰形成潰瘍,直徑一般不超過0.5厘米,有少量膿液,然后結痂,痂皮脫落后留有輕微疤痕,前后持續約2~3個月。如果如期出現上述反應,說明接種成功。假如接種后未見到任何變化,表明接種失敗,應及時給予補種。 2.還有一些辦法,如皮膚試驗、體內抗體測定等,更能準確地檢測疫苗接種的成敗。以抗體測定法為例,是在接種疫苗后3~4周抽血化驗,如果接種后血中抗體濃度比接種前增長4倍以上,說明接種成功。不過這些方法較為復雜,且須在醫院由醫生來做,家長自己不能操作,這是它的不足之處。 3.觀察寶寶的抗病能力是不是有所增強。一般來說,接種疫苗后2周左右就可以產生免疫力,1個月左右免疫水平最高,以后便逐漸降低。如果接種疫苗2周以后,不再患所種疫苗能預防的這種傳染病,特別是在流行季節或周圍有這種傳染病流行期間,表明接種成功,效果很好。 如何處理接種后的不良反應? 打預防針后,由于機體受到疫苗的刺激,一般都要出現某些反應。這些反應有些是正常的(如:卡介苗接種后局部皮膚出現紅腫等變化),但也可能因為技術問題或寶寶本身免疫功能存在缺陷,從而出現異常反應。此時該怎么辦呢? 1.百白破三聯疫苗接種的不良反應。 接種后常常出現發熱與局部反應,約有2%~6%的寶寶接種后發熱達到39℃或以上;5%~10%打針局部出現明顯紅腫和硬結或疼痛,持續48小時以上;個別嚴重的寶寶,也可能出現驚厥或神經系統癥狀,此類寶寶以后復種不可再用百白破三聯疫苗,改用白破二聯針,因為神經系統反應通常由百日咳菌苗所引起。出現高熱癥狀的寶寶,可服退燒藥;出現驚厥及神經系統癥狀的寶寶,應及時就醫。 2.卡介苗接種的不良反應。 臨床資料顯示,卡介苗接種后較為常見的合并癥是化膿性淋巴結炎,發生率約為0.5%~4%,多與卡介苗菌種、劑量、寶寶年齡、接種途徑及接種人員的技術水平有關。如果發炎的淋巴結腫大不超過1厘米,屬于正常反應,不必處理。如果腫大超過1厘米,且發生軟化,又不能自行消退,可在嚴格消毒的情況下作局部抽膿。如果局部已經破潰流膿,可撒上異煙肼粉,再用消毒紗布包扎,同時口服異煙肼,劑量按每天每公斤體重8~10毫克計算,療程約1~3個月。切忌用不衛生的方法擠壓或隨便切開排膿。 3.麻疹疫苗接種的不良反應。 麻疹疫苗接種,一般很少出現嚴重反應,約有5%~15%的寶寶在接種6天后開始發高燒,持續可達5天以上,最好請醫生處理。 打了預防針就萬事大吉嗎? 打預防針的目的是保護寶寶免受傳染病的侵害,那么,是不是打了預防針就等于進了保險箱呢?其實不然。 因為人體感染疾病是一個極其復雜的過程,涉及到諸如自身狀態、疾病流行、感染程度、產生抗體是否足夠、效果是否降低等等。只要上述條件中有一條發生了變化,情況就會截然不同。 以乙型肝炎為例,接種乙肝疫苗后人體產生針對乙肝病毒的抗體,保護接種者免受乙肝感染之害,但這種保護作用是相對的,且受到時間的限制。因此,仍須注意預防,如不可與乙肝病人接觸,特別是不能接受e抗原陽性的乙肝病人之血液,否則仍會感染上乙型肝炎。那種認為打了預防針就萬事大吉,生活就可以隨隨便便的觀點是絕對錯誤的,應予以徹底糾正才是正道。 |